磊落奇才唱大同,龍津水淺借潛龍。
愿消天下蒼生苦,盡入堯云舜日中。
——彭湃

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彭湃
192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論述中國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原因時指出,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的地方“是在1926和1927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所以廣州產生過三天的城市民眾政權,而海陸豐、湘東、湘南、湘贛邊界、湖北的黃安等地都有過農民的割據”。
中國紅色政權建立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農民運動廣泛開展,影響范圍廣、群眾基礎比較深厚的地方,廣東海陸豐地區農民運動是全國的典范。1926年5月,毛澤東在廣州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時,曾高度評價海豐農民運動經驗:“全中國各地都必須辦到海豐這個樣子,才可以算得革命的勝利,不然任便怎么樣都算不得。”土地革命時期,海陸豐地區因多年農民運動打下的良好群眾根基,在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經濟金融建設、軍隊建設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書寫了輝煌的歷史功績。
海豐、陸豐兩個縣位于廣東省東部的沿海地區,早在1922年,這一地區在共產黨人彭湃的領導下開始興起農民運動,到1922年底,海豐全縣建立了12個縣農會和1個分會,會員16500人。1923年初,海豐總農會成立后,海豐、陸豐、惠陽三縣有500多個村20多萬農民入會。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斗爭,海陸豐地區的農民即在彭湃帶領下掀起三次武裝起義,于1927年11月占領了海陸豐一帶,隨即彭湃主持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1927年12月,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發表題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的長篇文章,對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給予高度評價。
當時兩縣蘇維埃政府領導的人口近80萬人。同時積極發展擴大黨組織,海陸豐地區先后建立了中共海陸豐、汕頭、惠州地委和基層黨組織。到1928年2月,僅海豐縣就有鄉村黨支部460多個,黨員1.8萬多名。陸豐縣有黨員6000多名。隨后,兩縣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進行經濟金融建設,擴大農民自衛軍,鞏固蘇維埃政權,支援工農革命軍作戰。

紅宮舊址,1927年11月18—21日在紅宮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

紅場舊址,1927年12月1日在這里召開了5萬多人參加的大會,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
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就要牢牢掌握財政金融的主權。早在大革命時期,彭湃就曾經提出建立為貧困農民利益的金融機構的主張。1927年4月,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時,起義宣言中就明確提出“建設農民銀行”。第三次起義勝利后,海陸豐蘇維埃政府便開始醞釀成立工農自己的銀行。1928年1月28日,海豐縣委向省委報告提出:“縣委為使農產品易于輸出,工業品流入,擬決定辦一工農合作社。每個工農已決定捐出一角。同時,并設工農銀行,發行貨幣。”同年2月20日,為“救濟金融,利便市面交易”,海豐縣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根據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的決議特發通令,成立海陸豐勞動銀行,總行設在海豐城,行址設在軍閥陳炯明開辦、起義成功后收歸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的南豐織造廠,同時頒布《發行紙幣條例》發行銀票。由于時間緊張,先期的勞動銀行銀票暫借南豐織造廠(該廠之前曾發行銀票與金屬幣)銀票2萬元加蓋勞動銀行印章后發行流通。
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來看,勞動銀行的成立也是迫在眉睫。一是蘇維埃政府的財政收入不足,需要成立金融機構集中統籌調配資金,支持武裝斗爭,開展根據地建設。按1927年11月的統計,海陸豐蘇維埃政權財政收入主要有:沒收反動財產約有一二萬元,對土豪劣紳、地主奸商的罰款約五萬余元,沒收當鋪財產約一萬余元,總收入約八萬元。但自12月后,斗爭形勢越來越嚴峻,很多商戶攜款逃走躲避,只有靠煙酒屠宰等捐稅和往來船舶的稅收,月收入只得幾萬元。而財政支出除維持軍需和政府費用,還要上繳省委經費。為了解決這些經濟上的困難,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需要建立屬于工農自己的金融機構,用以籌集、調劑資金,保障革命斗爭的需要。二是需要成立金融機構,以統一貨幣市場,供應貨幣流動,活躍商品經濟,抵制高利貸剝削。1927年11月6日,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發布土地革命第九號布告,到1928年2月,海豐縣基本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地主土地全部沒收分配給農民。盡管獲得土地的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十分高漲,但仍缺乏資金購買耕牛、耕具和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過去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找地主士紳、商號當鋪借高利貸,代表工農利益的蘇維埃政權產生后首先廢止了高利貸。海豐縣蘇維埃政府關于建立勞動銀行的通告中明確了勞動銀行的使命任務:“有此借貸機關,得以從事生產,發展社會經濟。”為了統一混亂的貨幣市場,活躍商品市場流通,迫切需要一個扶助農民生產的金融機構,既能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和生活問題,又能發展蘇區經濟。
但在1928年2月末,在國民黨的不斷圍攻下,蘇維埃政府被迫撤離革命根據地,工農革命軍轉移到山區堅持游擊戰爭,勞動銀行隨之結束。
海陸豐農民運動的領導者、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彭湃,是我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無產階級革命家。1896年10月,彭湃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一個工商業者兼地主的家庭,家中每年收入千余擔租,40多間鋪面,被統轄的農民男女老幼1500余人。1922年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彭湃回到家鄉,毫不留戀優渥富足的生活,穿農服、入田間,宣傳革命進步思想,組織農民運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彭湃帶領海陸豐的廣大農民,策動三次武裝起義,直至占領海陸豐,建立蘇維埃政權。黨的“八七會議”選舉了臨時中央政治局,彭湃當選政治局委員,后兼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出賣,彭湃等同志被捕。彭湃在監獄中遭受酷刑的折磨,多次暈死過去,手足俱折,體無完膚。但他并沒有屈服,被抬回牢房后,他強忍傷痛,安慰和鼓勵難友。他把監獄當作新的戰場,積極向獄內群眾和士兵宣傳革命主張,努力在獄中做黨的工作,把愁苦慘淡的監獄變為激昂慷慨的沙場。1929年8月30日,彭湃壯烈犧牲,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紅場內彭湃烈士雕像